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闭幕现场

采访大赛总裁判长叶建良

 

本网讯  2011年11月22日上午,大赛闭幕式结束后,本届大赛总裁判长、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主任叶建良接受了本刊主编李艺的现场采访,采访内容摘录如下。

李艺:叶主任,每天都看到您在赛场上紧张地忙碌着,现在比赛结束了,您的心情一定很激动吧。

叶建良:是的,本次大赛是首次全国性的钻探技能大赛,没有现成的竞赛规则、测试内容、评判标准、组织措施等可借鉴,而且涉及了3个钻探工竞赛工种,参赛队和参赛人员比较多,3个钻探工种竞赛需要的设备、仪器、工具、材料种类和数量繁多,安全性要求也很高,既要保证测试内容能反映钻工的真实素质和水平,又要保证评判的公平公正,还要确保比赛的安全有序,对我来说压力确实很大,今天比赛终于顺利结束了,我的心情确实很激动,我非常感谢我的团队成员们,是他们的辛勤努力工作才使得大赛得以圆满成功。

李艺:您是学钻探专业的,请您从专业的角度谈谈本届大赛的意义。

叶建良:在众多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方法中,钻探技术仍然是唯一能从地下取出实物岩(矿)样品的勘查技术方法,正如汪民副部长在大赛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所说,“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钻探是基础。我们探索地球的奥秘,如果不通过钻探来进行实践验证,所有这一切都会停留在空谈上”。此外,钻探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水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议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次大赛设置了固体矿产钻探、水文水井钻探、工程地质工程施工钻探3个竞赛工种,正是对钻探技术服务领域的涵盖。本次大赛是地勘行业迄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技能大赛,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徐绍史部长作出了重要批示,还亲自出席大赛决赛开幕式,同时,大赛得到了全行业的广泛响应,全国31个省(区、市)和地勘行业5个部门全部按赛区组织了选拔赛并组队参加决赛,约400名选手参加了决赛。选手们在赛场上充分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风貌。通过大赛,必定会增强和提高人们对钻探工作的认识,促进专业技术的发展,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地质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李艺:钻探是一项复杂的工种,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地层和条件,需要人(钻工)、机(设备器具)、物(地层)的完美组合,如何在有限的竞赛条件下尽可能全面地测试钻工的综合素质,竞赛项目和测试内容非常关键,请您对比赛内容进行一下点评。

叶建良:3个工种竞赛均分为综合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其中理论知识占40%,实际操作占60%。理论考试部分的命题主要依据《钻探工国家职业标准》.考试内容和操作技能项目多是一线钻探工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为了充分展示我国先进钻探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3个竞赛工种均以代表目前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钻探技术为技术起点,固体矿产钻探以绳索取心钻探技术、水文水井钻探以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工程地质工程施工钻探以旋挖钻进技术为技术起点,分别通过钻机钻进操作、钻具组装、泥浆测试来综合考评选手的综合素质,同时从质量和速度两方面体现又快又好的理念。此外,测试项目中包含有很多知识点,可从不同的侧面测试选手的钻探技能和钻探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比赛成绩看,很多选手各项测试发挥稳定,取得了很好的总成绩,但也有一些选手某项成绩很好,而某项成绩较差,导致综合成绩就不太理想。因此可以说,本次大赛的竞赛项目和测试内容基本上还是可以考评选手的综合素质的。

李艺:请您介绍一下本届大赛参赛选手的情况。

叶建良:参加本次决赛的有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5个地勘行业部门的36个代表队约400名选手,他们都是经过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他们都是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既有大学本科毕业后长期在一线从事钻探施工工作的;也有农民工,比如在湖南赛区有一个选手,他从湖南到深圳打工,先从小工做起,2007年开始上钻机操作,签了长期的工作合同,这次来参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多数都是技校和职高毕业的。选手年龄方面我们没有做准确的统计,以30多岁的为居多,年长有近50岁的,年轻有20岁刚出头的80后。

李艺:裁判员的水平及其评判的公平、公正是大家很关注的问题,请您谈谈裁判员及他们的工作情况。

叶建良:参与本届大赛决赛裁判工作的裁判员共有80多名,都是通过全国各省(区、市)和各地勘行业部门推荐选拔出来的,都是多年从事钻探技术研究、管理、教学的钻探技术专家,他们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针对竞赛规则和工作守则,赛前组织了认真的培训和学习。比赛中,裁判员认真执行竞赛规则,严谨公正执裁,对于出现的未能预见问题都本着对选手负责、公正公平的原则,及时进行了处置。我们采取了回避制度,裁判长对现场裁判打分进行随时追踪,发现差距较大打分及时调查原因,及时处理。4个比赛日,裁判员工作强度很大,每天工作超过9个小时,都在现场站着,非常非常辛苦,有一个裁判员昨天就病倒送医院了。总体上,我们发挥了很好的职业水平,到目前为止,实现了零事故、零投诉。当然,由于裁判集训时间短,对规则的把握程度在不同工位有一些差异,但瑕不掩瑜。

李艺:本次大赛已落下帷幕,大家都很关心什么时候举办下一届比赛?

叶建良:本次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其重大意义已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我们将认真总结梳理第一届大赛的成功经验,使今后的大赛在规则设置上更加科学规范,在组织实施上更加科学合理。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大赛以制度化的形式坚持举办下去,为促进地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现选拔一流技能人才搭建一个长期有效的平台。

您是第13390834位访问者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3036454号-1
版权所有:《中国矿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小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2213826 88374941 E-mail: zgkyzzs@163.com